20年前,这里曾有100多家小作坊式矿企无序开采,资源利用率不足50%。
如今,百亿元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涌现出一批行业细致划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永丰,一个山区县,如何以产业“新质”推动县域经济的“跃迁升级”?盛夏时节,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永丰县,“访新”“问新”。
走进位于永丰工业园区的江西三越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越高新),一台台智能制造设备引人注目,各种规格的分散釜、调配釜与纳米研磨机次第排开,展示了钛白粉变为高端色浆的过程。该公司董事长袁志军说:“从钛白粉到纳米级色浆,不仅赋予合成革细腻柔软的触感,还能带来持久的色彩表现,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魅力。”
三越高新以碳酸钙为原材料,深耕着色领域十多年,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在合成革色浆着色细致划分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全国前三。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有21间研发实验室、精密仪器检测室、应用检测实验室,研发人员占比达1/3。
永丰县碳酸钙储量达110亿吨,在全国排第三。永丰县副县长、永丰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左彪介绍说,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沃土,永丰县在碳酸钙上下游产业链中涌现出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全国重钙企业十强中,永丰占据3席,其中江西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源化工)是“中国碳酸钙行业重钙第一强”;在“全国轻钙企业十强”中,永丰占据2席。此外,江西智联新材料有限公司油酸酰胺、硬脂酸酰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永丰作为资源型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转型的战略抉择,如何根植传统产业土壤进行战略重构?
成立20多年的广源化工,近年来通过布局新材料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鲜活的观察样本。广源化工的展厅里,研发中心负责人刘伟强拿起两块矿石对比:“左边是传统水泥用矿石,右边是纳米钙专用矿,前者一吨卖80元,后者加工成纳米级非金属新材料后一吨能卖3000元。”
走进生产车间,巨型环辊磨设备正将石灰石研磨成纳米级粉体。智能化生产线小时运转,从矿石破碎到纳米级粉体产出,全程不到1小时,粉尘排放比传统工艺降低60%。
“这种超细钙颗粒直径仅8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刘伟强介绍道,企业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研发资金,手握200多项专利,主导制定超细重质碳酸钙和湿法纳米碳酸钙两项行业标准,从曾经的“跟跑者”成了“领跑者”。
通过技术改造,摆脱传统化工产业低效困境;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实现附加值提升;通过横向布局新材料,形成多赛道协同优势……广源化工在传统产业的土壤中培育出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新质生产力,恰与永丰这座城市的转型同频共振。
永丰县关闭50余家非法矿山,淘汰1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将26座矿山纳入绿色规划,由国有矿业公司统筹开发。曾经零散的矿点变成“优矿优用”的细分原料基地——高纯度矿石专供纳米钙,中纯度矿石用于塑料母粒,边角料也被用于普通建材。
如今,围绕碳酸钙上下游产业,永丰县形成了独特的“双园区”布局:陶唐新材料产业园专注初级加工,县城工业园主攻精深加工,形成“原矿—粉体—母粒—终端产品”的闭环,矿石利用率从50%跃升至90%。
从上游的纳米钙粉体,到中游的塑料母粒,再到下游的管材、电缆、涂料,企业所需的90%材料能在本地采购,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2024年,永丰县新材料产业营收总额达113.8亿元,增速13.17%。今年上半年营收达71.2亿元,快速地增长势头不减。
对于地方经济而言,传统产业在转型中实现跃迁,靠的是什么?记者在永丰县看到的路径是:统筹谋划、聚链成群。
永丰县以广源化工作为“链主”企业,2024年启动“百亿级塑料母粒基地”建设,吸引1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总投资超50亿元,重点拓展3D打印耗材、医用钙剂等高的附加价值领域。2024年以来,集群新增配套企业20余家,与东方雨虹、中材管业等头部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协议,构建“研发—生产—应用”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形成从矿山开采到高端新材料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看上游原材料,广源化工作为我国重质碳酸钙行业的领军企业,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生产,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精准监控与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重钙产品的性能品质;
看中游制品,在炬兴复材的生产车间,工人将纳米钙粉体与树脂混合,制成的高铁用绝缘母粒正打包发往长三角地区;
看下游终端产品,东方雨虹在一期项目投产的基础上,又重仓投资永丰,将生产涂料及胶塑材料等。
从一企之兴到一业之链,科学技术创新和绿色循环生生不息,映照出永丰县产业动能转换的充沛活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永丰县实践提供借鉴: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内卷是最好的竞争,也是最公平的竞争。”采访过程中,三越高新董事长袁志军的一席话,让人感触颇多。
当很多企业将卷价格作为竞争手段时,搞技术出身的袁志军毅然选择卷技术。该公司建设了近6000平方米的独立研发大楼,配置了近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每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近3年研发投入达4500万元。
科研投入大、周期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有的实验室甚至数年出不了成果。袁志军仍坚持觉得应搞下去,因为在技术面前,外企、国企和民企都在同一个起跑线,认准了并坚持住,就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越。正是凭借这股韧劲,三越高新获得40余项专利,在合成革着色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华丽转变。
近年来,不论是三越高新,还是广源化工,抑或是炬兴复材,永丰县许多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在科研上,成为创新驱动链式发展的生动教材。仅去年一年,永丰县就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4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家。
内卷不是要“抢蛋糕”,而是要转向“做蛋糕”;内卷也不是“同质厮杀”,而是要转向“差异制胜”。三越高新等企业的实践表明,只要重构价值曲线,就能打开市场的蓝海;只要提升科学技术创新的“硬实力”,就能不断创造新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