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技术] 说起Continental,可能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马牌轮胎,诚然,作为大陆集团的看家产品线,马牌轮胎一直都是集团的主要盈利部门。然而对于大陆集团来说,其实轮胎产业只是他们涉足汽车领域当中的“九牛一毛”,毕竟做到世界第二大汽车供应商,光靠轮胎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在大陆集团看来,未来的汽车技术方向在哪里?下面我来简单给大家聊聊今年大陆集团的一些技术成果。内容略硬核,还请大家细心看完。
我们总说这几年汽车发生了巨大变革,可见的方面集中在动力总成的变更:在百年汽车发展历史过程中,我们又一次重拾纯电动技术。单从技术本身而言,电动车早在百年之前就已然浮现,甚至于红极一时,但由于电池自身的问题,令其在使用便利性方面不及燃油车,而后“昙花一现”逐渐被人们淡忘。
我不是在偏袒纯电动技术方向,甚至于我个人对这一技术的未来都存有很多质疑,但毋庸置疑的是,纯电动技术方案是目前各大车企能源转型方案当中最容易实现的,三电系统目前已经属于成熟技术,落地量产难度不高。毕竟车企也是企业,怎么来实现小投入大收益才是关键,谁都耗不起。加上现在很多车企认定下一个汽车技术革命点是电池,而内燃机想要再做出大突破已然很难了,所以押宝电池技术突破也是大势所趋。
而新能源驱动形式带来了另一大改变,就是整车控制管理系统。这里不仅包括驱动领域的变革,还有基于新能源构架下的车辆电子系统、智能驾驶与互联网相关的计算处理系统。关于这些,我会在下文为你进行介绍。
既然提到了新能源,那么大陆集团对于这一产业又是怎么样看待呢?作为第一梯队供应商,新能源领域自然是他们的重点关注方向,除了在三电系统领域有所涉足之外,他们都以为基于目前的电池水平来看,一套优秀的线上电池管理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电池技术尚无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如何用好电池,保证出行效率,并规避因不当使用而存在的热失控隐患,是目前大陆集团车辆电池线上管理系统所要解决的痛点。从实现难度来看,这项技术并不是特别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对于原车BMS来说只要增加线上通讯模块即可,车企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收益效果。
这项技术更多是针对货物运输公司而言,通过车队管理系统,车辆能够时刻监控该车行驶状态,以及驾驶员是不是真的存在违规操作情况(如疲劳驾驶、驾车使用电话等)。当发现驾驶员存在异常状态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提醒驾驶员并将实时数据上传到云端,供车队队长进行评估。
新能源结构改变了车辆的出行与日常使用习惯,而在智能交通与车内交互领域,大陆集团针对车内电子系统也进行了新技术开发升级。在说这一话题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说一个现象:现在的新车是不是屏幕慢慢的变多?触控操作也慢慢变得多?依赖于线上的功能(如在线导航与音乐系统等)也慢慢变得丰富?
在越来越复杂的车内电子功能实现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些复杂的电路控制与配合,就成为未来汽车所要升级的关键。在这一系列问题驱使下,域控制器概念便应运而生,它从大类上将诸多此前独立的电子功能整合到一个域当中,实现集中处理运算机制。
为何要把近乎所有的车内电子功能要集成到一个域控制器内?首先,这种高度集成化带来的优点是跨功能交互性,我们就拿语音控制来说,如果是独立控制器的话,语音控制管理系统本身需要一个控制器,而后将根据执行指令不同发送到另一个控制器,再去执行功能,这样的传输效率在多功能实现的时候会很慢,而集成域控制器的传输效率则要快很多;另外,将众多控制器集成到一个控制器内,无论线束还是结构都能得到极大简化,这对于整个控制逻辑优化、控制器与线束轻量化都有显著优化效果;第三点,一个域控制器能管理多项功能,这对于后期功能拓展上来说也是好事,不用再额外增加控制器;最后,一个域控制器实现以前多个控制器的功能,对于车企来说也能明显降低整车成本。
这一部分就与智能交通密不可分了。十年前,我们谁都不敢相信我们会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移动支付。而今,5G也已经发布了,极快的传输速率会加重车辆对于网络互联的依赖性,V2X(车辆与其它各方面的互联沟通)技术也将获得一次飞跃式的进步。
V2X技术为何迟迟没能落地,除了需要各种交通参与者与交通设施的数据能够支持互联并打通之外,传输速率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要知道在交通领域,毫秒级的延迟就非常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当然,由于5G时代的到来,这方面的制约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善,而更大的问题就在于网络通讯协议的不统一。即便发展到今天,每个国家、地区所采用的V2X技术传输通讯协议标准也未得到统一。
聊完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技术。比如这次展示了一把集成了发声单元的座椅,虽然座椅集成音响这类技术不算得上什么新鲜科技,并且大陆集团在传统音响方面似乎也不具备什么优势,那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变色玻璃技术,想必经常坐飞机的朋友一定对波音787-9上的变色舷窗有印象吧?虽说那块儿“玻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以二氧化硅为基础的玻璃,但其变色技术着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我们最常见的变色玻璃技术应用想必就是防眩目后视镜了,当光线传感器发现后方灯光过亮之后,就会第一时间改变后视镜玻璃的透光度,降低后方车辆灯光的眩光效果。
就这两项技术本身而言,他们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玻璃按需透光,从技术实现难度来说并不复杂,成本也会在日后量产普及当中越来越低,并且当未来大面积应用了这两项技术之后,以天窗为例,诸如遮阳帘等这些结构就能获得简化,实现整块天窗的轻量化与小型化。
对于这两项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我们也对话了大陆集团智能玻璃控制项目技术负责人,仲崇阳工程师。据仲工所述,这两项玻璃技术目前仍处在样品阶段,预计在3年内实现量产装车,在他看来,这两项技术除了能应用在天窗和隔断上,车辆的其它几面玻璃均能应用这些技术。
可能这一些内容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不太好理解,毕竟这些技术是从供应商方面出发,为车企提供的那些先进的技术可行性解决方案,您只要知道这么多东西并不是异想天开,而且大概率在几年之内就会得到普遍普及了。所谓“内行看供应商”正因为如此,车企的新技术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想要了解最前沿的汽车技术,车企吹的牛不一定真牛,供应商才是把汽车技术攥在手心里的重要角色。(文/图 汽车之家 舒宁)